数字化能力

增强数字技术创新能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工程

来源:人民邮电报      更新时间:2023/3/20      浏览: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刻影响着全球竞争格局,也在不断重构文化的形态、结构和价值追求,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提交了“关于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工程,建设文化强国的提案”。徐坤在接受《人民邮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更好得到当代表达、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文化传播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工程有着紧迫的现实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徐坤表示,这一重要论断不仅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认识,同时也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彰显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坚定态度。

  徐坤在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表示,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我国积极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强文化数字化保护、利用和传播,文化数字化正在向着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高智能的方向发展。“但依然有很多方面亟待提升,比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基因缺乏体系化,文化基因数字化挖掘与供给不充分,文化数字化科技和人才不足,文化基因产权保护机制不健全等。”

  那么,如何通过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工程强弱项、补短板?徐坤提出了“五聚焦、五加强”。

  一是聚焦体制机制,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徐坤建议,充分发挥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在进行文化数字化战略顶层谋划决策、组织沟通协调、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的统筹作用,在小组下建立文化数字化改革发展专门工作机制,将各相关部门,如中宣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文旅部、科技部、教育部等部委统筹起来,协调推进文化数字化改革发展相关工作。“此外,还需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工程等国家级文化战略工程规划,协调解决文化数字领域的重大问题。”

  二是聚焦文化基因,加强文化基因体系构建。徐坤表示,中华文化基因是体现中国文化特征的基础文化元素。“首先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强对现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据库中基础文化基因的提取工作。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团队对文化基因之间的内在逻辑、形成机制、发展规律等方面内容进行系统分析,有效实现文化基因的‘分类定义’‘分类赋权’和‘分类确价’。”徐坤认为,这些工作能够为全面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更好服务文化强国、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聚焦共建共享,加强资源整合。徐坤认为,要全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据资源汇聚工作,在统筹协调各方责权利的前提下,通过政策引领,打通文化数字资源所属主体间的资源整合渠道。“各行业也要加强整合,可以利用异构数据共享技术构建行业间文化资源数据共享平台和数据库,实现文化数字资源安全可信共享。此外,为文化资源管理和优化利用打造数字化服务基础设施,支撑文化数字化产业价值体系构建,推动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互联互通。”

  四是聚焦发展需求,加强卓越人才培养。“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与‘魂’。”作为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特别介绍了近年来学校在培养“技术﹢文化”跨学科人才方面的具体探索实践经验,比如将跨专业跨学科理念充分融入学生管理、课程建设、项目设计和科研实践环节等。

  他认为,相关人才的培养,要从问题导向与需求导向出发,深入推进育人体系变革。“要鼓励高校将各方资源向文化数字化人才培养倾斜,并加大产教融合力度。聚焦‘工学﹢艺术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增长点,将跨专业跨学科理念充分融入文化数字化人才培养全方位、各环节。”徐坤同时提出,要制定完善文化数字领域人才引育政策,提升人才储备能力。

  五是聚焦国别竞争,加强产权保护。“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主导文化数字化国际标准话语权,构建文化基因数据产权保护机制。”徐坤十分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源下的民族自信及文化自信,认为要把文化数字化发展和安全统筹考虑,牢固树立国家文化安全观念,建立和完善国家文化安全预警机制,有效应对全球激烈竞争下的文化侵略,坚决维护中华文化主权,牢牢守护中华文化根脉。(吴皓琨 钟凌江)

  • 数字化人才查询
  • 数字化能力查询
大家关注
联系方式

电话:010--67123133

邮箱:shuzifw@163.co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大地街1号红桥文创园5A号楼

邮编:1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