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人才

服务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 建构新型出版传播人才培养体系

来源:中国教育报      更新时间:2023/12/14      浏览:

  随着中国社会加速向数字时代转型,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国家积极应对互联网快速发展给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厚植数字时代文化自信的高度,对国家文化数字化作出的战略部署。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以来,中央相关部门协同推进,各地方党委政府积极响应,多省份陆续组建文化大数据公司,行业内外对标对表联动,已经完成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部分省域中心和区域中心建设,制定并发布多项国家文化大数据团体标准,推动标识解析与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创新等工作。实践证明,当前,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建设周期长,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需要综合素质高、技术过硬、数量充足的人才队伍作支撑,从现有情况看,支撑文化数字化和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人力明显不足,高水平人才匮乏。新闻出版行业肩负着国家文化数字化内容生产与传播的重要任务,培养服务于文化数字化发展的高质量人才是当下新闻出版教育工作的重点。

  形成精准匹配的人才供需体系

  人才培养需要首先解决人才供需信息对称的问题,传统的出版传播教育在人才供需对接方面校企合作得不够紧密。达成精准匹配需要高校和企业双方同时改变观念和做法,供给侧和需求侧密切配合,协同发力。就业数据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高低和办学水平高下的重要标准,行业企业是人才需求的主体。

  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涉及文化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和呈现等诸多领域,人才需求覆盖选题创意、内容加工、产品设计与制作、技术研发、运营管理和综合服务等岗位。显然,“大而全”的人才培养定位无法培养出行业所需的“高精尖”人才。新型出版传播人才培养定位要在“小而精”上做好文章,精确锚定行业业务岗位能力需求,充分评估并发挥高校自身资源、专业、师资和地域等优势条件,在某个或几个业务领域发挥专长,凸显特色,高标准精准培养高水平业务人才。文化企业要充分利用、深度参与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根据国家政策、行业发展做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依托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实现长期系统的人才定向培养和短期就业能力培训,真正让合作院校成为自身发展的“人才蓄水池”和“智力保障库”。

  建构开放共融的人才培养体系

  新型出版传播人才培养体系之“新”主要体现在:一是服务文化数字化工作的人才应具备全新的知识结构和复合型的技术能力。二是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模式等需符合时代发展和国家战略的要求,具有创新性。

  作为新型出版传播人才培养的主体,无论是高等学校还是职业院校,学校都要打开大门办教育。《意见》提出,在文化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呈现等领域,培育一批新型文化企业,引领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方向。与国家重点培育的新型文化企业深度合作是学校培育新型出版传播人才的重要机遇。因此,学校要充分把握国家政策,主动谋划、积极部署,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通过与新型文化企业合作,形成育人共同体,创造校企之间由谋求“共赢”到追求“共生”的良好局面,打造教育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价值链等链条良性互动、深度交融、合作共赢的培育生态,合力培养服务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高质量人才。

  同时,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打破学科壁垒,从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维度重新建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培养路径,打破单一学科培养的局限,多维度培养能够完成文化数字化生产传播任务的新型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人力资源支撑。

  建立“以德为先,尊重实绩”的人才评价体系

  数字时代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维护国家文化利益、保障国家文化安全是文化数字化工作的重要前提。对新型出版传播人才的评价需主要着力于两个重点层面:一是建立“以德为先”的评价机制,全面考察从业人员是否具备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坚定的政治立场,是否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确的技术观,是否具备职业道德、从业操守和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等。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在业务实践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操守和规范。通过设置模块类专项课程、课程思政、专题实践、讲座等形式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文化生产者和传播者。职业理想与道德层面的教育要从学校开始并不断巩固、强化,贯穿于从业者工作历程始终,在人才招聘、职称评聘、人才评定等工作中实施失德行为一票否决制。二是建立“尊重实绩”的评价机制。文化数字化工作是规模宏大、历时持久、影响深远的国家文化工程,需要大量的出版传播工作者脚踏实地、深耕专业,甘于奉献、勇于创新。工作实绩是辛勤劳动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是德、能、勤等方面素质的综合表现,主要反映在目标达成度、工作效率、任务数量和质量、贡献度和影响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尊重实绩的人才评价机制才能真正地激发人才想事、干事动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打造互联互通的人才成长体系

  互联互通的人才成长体系要协调实现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横向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纵向贯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高素质高水平技能人才系统培养与教育领域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推动职普融通。统筹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在我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文化数字化战略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文化和科技领域。充分利用高等教育人文社会科学和文化教育资源优势,结合现代职业教育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完善人才知识结构,提升其理论素养和文化底蕴,提高出版传播实践能力,才能切实为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做好人才供给和保障。

  数字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数字环境下出版传播的业务流程、管理模式和受众需求等都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出版传播实践中的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更新日益提速。从业人员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开拓新思维才能应对复杂的传播局面。新型出版传播人才培养体系不仅着眼于在校教育、学历培养,更要将终身学习贯穿人才成长的始终。

  (作者:陈莹系吉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本文系吉林省科技厅创新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文化强省战略下吉林省数字出版产业创新发展研究”[20230601112FG]、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吉林省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研究”成果)

  • 数字化人才查询
  • 数字化能力查询
大家关注
联系方式

电话:010--67123133

邮箱:shuzifw@163.co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大地街1号红桥文创园5A号楼

邮编:1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