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人才

打造数字人才大军:传统劳动力如何华丽转身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更新时间:2024/6/3      浏览: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数字经济已然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为了顺应这一趋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近日联合发布了《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该方案明确提出,要新增一批数字领域新专业,这一举措在为建设新型劳动者队伍提供明确指导和部署的同时,也为传统劳动力的转型开辟了更加多元化的路径。  

审视我国目前的劳动力状况,其规模在全球范围内依然处于领先地位。长期以来,庞大的劳动力人口是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核心引擎,其背后蕴藏着巨大的生产潜力和创新能力,带动了无数产业的发展。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16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达到8648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1.3%。尽管劳动年龄人口有所减少,但其总数仍超过8亿人,我国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未来也将持续存在。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演变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单纯依赖传统劳动力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因此,将传统劳动力转化为具备数字技能的人才,不仅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更是为了打造全球最庞大的数字人才储备,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传统劳动力的转型在构建新质生产力中同样至关重要。在《新质生产力: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一书中写道:“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成为影响生产力的关键因素。”这意味着,从传统劳动力向数字人才的转型不仅是对劳动力技能的提升,更是对劳动者内在思维模式和创新意识的整体重塑。一方面,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传统劳动力人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升级的压力。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所带来的全新职业形态与岗位需求,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和质量要求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就要求传统劳动力具备更强的跨界整合能力和创新意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除此以外,数字人才的大力培育还能为工业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以东莞市为例,原本以农业为主的地区随着大量农民转向工业生产,东莞市逐渐形成了一批以电子、机械、玩具等为主的工业园区。此后,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并成为现代化工业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也带动了相关物流、金融、服务等产业的发展。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不仅提高了当地的经济实力,也为传统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同时,随着数字人才的不断增加,工业地区将吸引更多创新资源和优质企业,从而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  

当然,传统劳动力在向数字人才的转型过程中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我国庞大的劳动力数量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机遇,同时也构成了转型过程中的一大挑战。  

首先,庞大的劳动力数量使得资源的分配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尤其是在农业及工业领域,相关从业人员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教育资源、技术资源以及就业机会等方面的多重限制。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显示,2022年,我国一、二、三产业的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10.5%、24.0%和44.7%,同比分别提升0.4、1.2和1.6个百分点。显然,一、二产业数实融合程度较低且增速明显慢于第三产业。  

一方面,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地区可能缺乏足够的教育资源和技术支持,导致传统劳动力在数字化转型中难以获得有效的培训和指导。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而催生的大量新职业和岗位,往往集中在一些发达城市或特定行业,使得许多传统劳动力在转型过程中面临数字基础设施匮乏等转型障碍。因此,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教育和技术支持的覆盖面,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此外,数字化转型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过程,往往带给企业很大的经济压力。企业在寻求数字化的进程中,不仅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以购置和维护智能化的生产设备,如智能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还要构建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确保数据的安全与高效流通。同时,员工的技能培训与知识更新亦成为一项持续且高昂的成本支出,并且随着员工接受培训和逐渐掌握新技能,企业还需要支付相应的工资和福利。这些费用加起来,对于众多需要转型的企业而言,无疑构成了一道难以跨越的资金障碍。  

我们必须正视这些挑战,通过持续的创新和改革,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实现数字人才的有效培养和利用。而在此过程中,建立健全数字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是解决传统劳动力转型的基础措施。这一体系须立足于我国教育体系的双重特色,既要注重职业教育在技能培养方面的导向作用,也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优势。  

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应着重提升数字化技能培训项目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紧密围绕特定行业和岗位的实际需求,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课程设计与实训环节,确保工业劳动力能够快速掌握适用于具体生产场景的数字技能。同时,积极整合校企双方的优质资源,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学习平台。通过企业实习、工学交替等实践方式,使学员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和提升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力。  

在高等教育领域,应引导并支持高校紧密结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可以增设更多与数字技术相关的专业和课程,推行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具备深厚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的高端数字人才。此外,通过完善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学术研究等多元化途径,激发学生深度参与数字技术研发和应用创新的热情。  

只有真正将我国庞大的人口优势转化为强大的数字人才优势,才能助力我国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书写出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跃升的新篇章。  

(刘典 李铎,作者分别系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基地研究员)

  • 数字化人才查询
  • 数字化能力查询
大家关注
联系方式

电话:010--67123133

邮箱:shuzifw@163.co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大地街1号红桥文创园5A号楼

邮编:1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