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国家数据局会同科技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文物局、国家中医药局等部门在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发布第二批28个“数据要素×”典型案例。第二批案例在注重发挥以数据解行业发展难题、促行业效益提升作用的同时,更加突出数据来源合规、治理有效以及依靠先进适用技术保障数据安全流通等内容,彰显数据要素推动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
第二批“数据要素×”典型案例之一 | 打造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 有效支撑农业强国和乡村振兴建设
为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共享,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以农业农村用地“一张图”和乡村发展动态数据库为切入口,形成了“一个平台基座、一个关联通码、一个应用端口、一个云服务平台、一套数据标准”的协同推进体系,推动数据支撑政府部门科学决策,解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需求,为政府、社会、市场提供了可感可及的农业农村数据服务。
一是推动多方数据融合。依托农业农村部统计监测数据,充分利用航空航天遥感、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建立一体化农业农村大数据自动采集体系,采集汇聚土地、农作物以及技术应用情况等数据,为每块地建立“数字档案”,形成农业农村用地“一张图”;为每个村进行“精准画像”,汇聚分析人口、土地、资产、生产、环境、气象、电力等数据,形成乡村发展动态数据库。
图1 乡村发展动态数据库
二是“一座一码一端一云一标”五大抓手提升农业农村部门工作能力。打造“农业农村大数据公共平台基座”,帮助地方快速建立大数据能力,实现各级大数据平台互联互通。打造“全农码”,为涉农资源、主体、产品赋予数字身份,实现农村“地、人、物、财、事”全面关联。打造“农事直通”APP,为农业农村大数据提供统一服务窗口。打造“云服务平台”,提升云端计算和服务能力,实现平台功能的协作协同和数据的关联互通。成立农业农村部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构建统一的农业农村数据标准体系,为涉农数据共享交换提供遵循。
图2 全农码大数据驾驶舱
三是拓展数据应用场景。辅助政府部门科学决策,开发耕地用途管控、种子监管、宅基地管理、头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网签、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台账、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等新应用。其中,头雁培育系统为4万头雁学员提供培训跟踪服务,有效支撑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训工作。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台账信息平台已备案流转合同超过400万份,可对流转价格、主体、用途、年限进行动态监测。解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需求,与科技企业、金融机构合作,支撑金融机构快速放贷,助力精准承保理赔,为超1600万农户提供保险核验或信贷评估服务。
截至目前,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初步形成大数据“资源池”,汇聚了全国约11.07亿块农村承包地、96万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9亿成员、400万家庭农场等数据,“全农码”累计赋码22.76亿个。推动通用数据产品陆续在省市县落地,其中,“农事直通”APP服务主体达106万。
第二批“数据要素×”典型案例之二 | 伏羲农场:构建智慧农业数据底座
多方积累和灵活运用农业数据,是发展智慧农业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并行阶段,农业数据存在质量良莠不齐、融合应用不足等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通过搭建“智慧农业数据底座”,打通农场生产数据流,充分保障农业数据质量和安全,在施肥、施药、灌溉等耕作环节实现农业生产降本增效,带动粮食增产,农户和村集体增收。
一是推动多来源、多类型数据采集。建立“团连排班”四级网格管理体系(如图所示),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地面传感器、人工采样、测土机器人等方式,采集作物分布、作物长势、土壤氮磷钾、土壤有机质、土壤墒情、农田病虫害、作物表型等多维关键要素数据,形成从土地环境数据到农业生产经营全链路的实时数据底座。
图 “团连排班”四级网格管理体系
二是提升数据质量,保障数据安全。构建“农业大数据共性平台”,通过设计农业全要素数据采集标准,明确不同来源、不同类型数据结构和语义表示方法,有效解决农业生产数据格式不统一、数据来源不一致等问题,打造高质量数据资源。同时,实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严守数据安全底线。
三是数据分析助力农业高效生产。在规模化施肥、施药环节,采集和分析土壤氮磷钾、农田病虫害、作物表型等数据,总结土壤肥力分布情况,绘制施肥打药处方图,为不同地块提供定制化保护性耕作措施,有效减少20%以上化肥和农药使用,降低耕作成本。在精细化灌溉环节,实时采集土壤墒情、肥力等数据,结合作物需水模型,判断作物各生长时期的需水量;采集管道压力、流量、阀门温度等数据,实现远程阀门控制和流量监测,制定差异化灌溉策略,变革传统粗放型的灌溉方式,缓解大水漫灌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以及水资源浪费等问题。
自2019年以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累计服务了呼伦贝尔农垦600万亩耕地,安徽芜湖繁昌22.85万亩耕地,成功经验已拓展至河北雄安、内蒙古兴安盟、湖北十堰、河南周口、山东农高区等地共计1000多万亩耕地,在呼伦贝尔农垦大河湾1300亩核心示范区,实现平均节本增效104元/亩,在安徽芜湖核心示范区,实现平均节本增效300-500元/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