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

第二批“数据要素×”典型案例(六)

来源:国家数据局      更新时间:2024/11/27      浏览:

第二批“数据要素×”典型案例之十九 | 多源数据省域共享 助推文旅服务提升


  利用数字技术创新赋能文旅产业发展,是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内容。当前,文旅行业存在基础数据不贯通、公共服务数据难查询、行业数据“横向不可比、纵向不可加”等问题,不利于文物保护和行业监管。江苏省数字文化和智慧旅游发展中心推进省域文旅数据共享应用,推出客流测算、消费分析、景区监测、风险预警等服务,推动数据赋能文物保护利用和旅游服务提升。

  一是推动多源数据汇聚。建立健全文旅数据统一目录和标准,通过自动化采集的方式归集闸机数据;通过统一购买的方式归集银联消费、美团本地服务、线上旅行社订单等数据;通过授权或交换共享方式接入景区、乡村旅游点、文化场馆、演出场所等监测数据,形成2.96亿条文旅行业数据资源。

  二是促进数据多级共享。打造省市县企四级数据共享体系,通过数据接口、自动化报告、小程序等多种方式,与8家省级单位、13家设区市文旅局、95家区县文旅局、40家涉旅企业进行数据共享,累计交换数据0.8亿条。

  三是开发数据产品和服务。联合南京大学、文旅部质监所、美团等多家单位研发算法模型,通过融合多方数据计算,推出客流测算、消费分析、景区监测、风险预警等服务,提升旅游服务和行业监管水平。例如,客流监测覆盖全省838家景区场馆,实时发布259家高等级景区的舒适度指数,引导游客合理出行。

  四是强化数据安全防护。基于数据的所属行业、所属系统、数据体量、数据仓库所在层级、数据更新周期、数据访问级别等信息,对数据进行分项自动打分、多元综合得分、人工最终评分,形成了文化、文物、旅游三类四级数据体系,其中,景区目录、星级酒店目录等一级数据公开共享,景区实时客流、文化场馆参观信息等二级数据实行授权管理,文旅资源普查、银联消费等三级数据实行授权管理,导游信息、非遗传承人信息等四级数据实行授权管理并加密存储。通过多因素认证、加密存储和细粒度的资产授权管理,对二级及以上数据实行数据分级访问控制,有效防范数据泄露风险。


1732697384028.jpg

图1 智慧文旅平台行业大脑

1732697395301.jpg


图2 数据应用赋能景区监测


  通过批量采购数据,平均每个监测点位的采购价格约为原来单采价格的1/5,降低了数据采购成本。通过数据多级交换共享,平均为各市节省约100万元。为广大公众和30所学校、村(社区)线上、线下提供约8.6万次“云游”服务,进一步拓展了文化体验新空间。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2024年已进行文物安全预警43次,形成文物安全执法闭环。形成红黄蓝分级评价体系,为全省53家重点景区假期治安、1.64万家文旅场所安全巡查提供数据支撑。



第二批“数据要素×”典型案例之二十 | 人工智能助力医疗健康数据融合应用 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基层医疗服务是医疗体系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广大民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基层医生专科诊疗能力和中医药服务能力不足,造成基层医疗服务难以满足需求。诸暨市卫生健康局联合讯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基于医疗机构门诊数据、体检数据、个人就医数据等,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基层医生提供科学问诊、精准诊断、合理用药、智能随访等智能辅助决策服务,着力提升诊疗规范性、促进医疗数据共享、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效率,促进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提升。


1732697516371.jpg

图1 AI临床辅助决策支持服务


  一是搭建医疗健康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数据融合。在诸暨市卫生健康局牵头组织与推动下,建立和完善统一的数据标准,各医疗机构共同遵循统一的数据格式和传输协议,构建人工智能应用服务与现有医疗健康数字化应用系统(汇聚全市医疗健康数据的“健康大脑”、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平台—“浙医互认”、医院信息系统等)之间的数据高速通道,实现病历、影像、公共卫生等医疗卫生数据及知识库的融合互通。

  二是建立数据治理闭环机制,实现数据精准治理。结合医疗卫生数据流通的“数据采集—数据治理—数据应用—质量提升”闭环管理机制,构建“数治、数知、数智”三层治理体系,实现数据的规范统一和精准治理。“数治”是依托数据治理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基础治理,快速完成海量健康医疗数据采集和异构数据同构化,破解传统数据归集难、质控难、共享难的问题,形成“让机构可以用的数据”。“数知”实现数据与医学知识的深度融合,让数据具有明确的领域知识属性,破解传统知识与数据融合难、数据可用性不高等问题,形成“让业务用得好的数据”。“数智”是依托算法模型实现数据与智慧的融合,构建以数据为基础的智能驱动、场景融合和开放服务,形成“让医疗更智慧的数据”。目前采集健康数据610.7T,发布233个数据采集标准规范,形成496个值域目录,1600条数据元、2.3万条标准疾病代码。

  三是强化数据安全保障,实现“可防可视可控”。依托数据脱敏、数据加密、数字水印、区块链和隐私计算等安全技术,对内构建可信网络环境,支撑医疗数据上链,实现数据流转高效协同;对外构建安全用数环境,支撑数据开发利用,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为数据应用提供安全保障和安全监控,实现数据流通与应用“可防、可视、可控”。

  四是深化数据开发应用,打造智慧医疗场景。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结合患者的检查、检验、用药及健康档案等信息,实现医生问诊过程中,根据问诊逻辑提示病情问诊;诊断过程中,协助医生对病情进行合理诊断;病历书写过程中,给予智能分析与提示,协助医生提升病历书写规范性和质量;在医生开处方和检查检验时,及时给出专业建议;公共卫生随访过程中,替代传统人工拨打电话沟通的方式,实现智能语音呼叫随访对象,开展随访沟通,并将随访结果自动写入健康档案系统中等。目前已在县域内23家基层医疗机构、340家村卫生室、2466个医生工作站落地应用,病历规范率达98.87%、诊断符合率达97.79%、用药合理率达94.4%,分别提升38.87、17.79、9.4个百分点,“语音外呼”让随访效率提升20倍以上,显著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1732697549540.jpg

图2 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监管




第二批“数据要素×”典型案例之二十一 | 全流程数据融合 加速中药调剂传承创新


  中药调剂作为临床中药学的基础,直接影响中医临床疗效的发挥。中药调剂是对中药进行再加工调配和配送给患者的过程,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存在经验数据挖掘复用不充分、操作流程要素不统一、与医疗服务衔接不紧密等问题,容易导致医疗安全隐患。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了相关研究,推动中药调剂全流程数据融合,挖数据、强治理、管流程、提服务,有效提升了相关参与单位的中药调剂效率和服务质量。

  一是挖掘中药调剂关键知识数据,构建中药调剂关键技术核心数据体系。将传统中药调剂中的性状鉴别、中药炮制、中药调剂、中成药合理使用等经验,提取为处方审核、处方应付、发药交代、临床煎煮、调剂供应、性状辨别、临床炮制、采购管理和贮存养护等9项技术数据体系,并配套构建知识库与知识图谱,强化中药调剂全流程数据要素标准化建设,主研35项中药智能调剂关键技术标准(其中国际标准5项),同时配套形成数据元标准目录,支撑中药调剂数智化应用。

  二是利用区块链技术,促进数据共享安全与合规监管。构建智能代配、代煎大数据要素融合服务平台,中药煎药中心通过与医疗机构、中药饮片厂、配送公司等各方的合作与数据授权,融合中药饮片厂的中药生产信息、医疗机构的处方信息、煎药中心的煎煮灌装信息、配送公司的配送信息等,利用区块链技术将数据同步存储到区块链节点中,在代煎各环节进行数据来源验证,将传统人工调剂模式升级为“全流程数据追溯+人工+智能自动化”的新调剂模式,推动实现处方精准调配、中药安全代煎,应用覆盖浙江、广东、上海、重庆、山东、湖北、江苏、广西、重庆、福建等21个省市,120家中药煎药中心和3500家医疗机构。


1732697625191.jpg

图 智能代配、代煎数据融合服务平台


  三是融合多元数据分析,开展个性化药嘱服务。基于《伤寒论》药嘱内涵解析,依托中药饮片标准库、中医经方库,结合调剂数据和患者用药情况等信息分析,实现个性化定制并生成中药饮片药嘱单,形成处方前置审核-饮片调剂复核-药嘱指导服务的标准工作流程,为患者提供正确煎药和服药的用药指导,实现“一人一方一指导”的个性化药嘱服务。自2017年以来,已在北京、天津、宁夏三地投入线下使用,累计服务患者逾105.47万次,用药指导正确率达100%,患者满意度达100%。



第二批“数据要素×”典型案例之二十二 | 数据支持自然灾害应急响应处置


  应急救援是保障公众安全的重要措施,高效精准的数据能有效提升灾情感知能力、帮助及时制定应急处置决策和强化救援疏散科学管理。针对国内外地震、洪涝、滑坡等灾害应急响应处置中存在的灾情快速分析能力不足、精准预测预警难等问题,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和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联合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地面卫星应用中心和甘肃省科学数据中心等20多家机构,构建了跨部门数据联动共享机制,创建了数据工程灾害应急响应服务平台,实现多源数据接入、确权、治理、流通、聚合和应用,提升了灾害应急处置速度和能力。

  一是汇聚融合灾害应急响应数据。联合行业部门、科研院所、企业单位等,形成了针对灾害应急的跨部门数据汇聚机制,高效支持高分、资源等多种卫星数据的接入以及遥感数据的空谱融合、时空融合,构建了覆盖灾害高发区域的地质灾害、水文、气象、人口和卫星等本底数据资源约300TB。
  二是实现灾害应急响应数据可信流通。建立覆盖我国主要减灾机构的区块链可信联盟体系,发展了基于共识信任机制的“确权认证-版本管理-可信共享-溯源追踪”服务新模式,推动灾害观测数据、制图产品和灾损报告等成果的安全流通,形成了良性可持续的数据减灾防灾发展格局。
  三是提供基于“十大数据工程”的灾害应急响应服务。基于“数据+AI+模型”技术研发的多机构联动响应、应急响应、灾害演变分析等十大数据工程技术,灾害发生后可快速圈定灾害区域、划定数据范围,建立专题数据模型方法。例如,通过制备洪水、地震等灾害的空间分布,快速分析受灾情况,科学预警次生灾害的发生,合理调配救灾资源,形成数据驱动的灾后应急响应支持能力。

1732697764126.jpg

图 2024年6月广州梅州洪水淹没区(面积152.1668平方千米)空间分布

  该平台在灾后4小时内,可快速接入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等20多家机构的灾害应急响应数据。目前,平台已支撑新疆、青海、甘肃、四川汤加火山、叙利亚、乌兹别克斯坦等地60次地震、洪水、滑坡的应急处置,为灾害研究机构和管理人员提供了6PB数据服务,加快了灾情分析,增强了快速救援能力,有效降低了应急响应成本。


大家关注
联系方式

电话:010--67123133

邮箱:shuzifw@163.co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大地街1号红桥文创园5A号楼

邮编:100062